用“绣花功夫”织就城市文明底色
在儒学社区,有这样一位网格员,她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,奔波于居民楼栋,用脚步丈量着网格的每一寸土地,用真心倾听着居民的每一个诉求,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,她就是高慧娟。
在一次走访中,高慧娟了解到辖区内有一位刚从深圳返乡的独居听障老人张继兵。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难题,就是如何敲开张继兵的家门。由于听力障碍,张继兵常常无法感知敲门声,导致有人上门探访常常吃“闭门羹”。高慧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,她主动联系残联,成功为张继兵申请并上门安装了智能闪光门铃。当有人按响门铃,屋内不仅会有提示音,还会伴随醒目的彩光闪烁,通过视觉提示让张继兵能及时知晓有人来访。
张继兵弟媳赵红霞告诉记者:“我哥刚从深圳回来,他耳朵听不见,他回来以后我们全家人还非常担心,怕他一个人在屋里不安全,他又有一些基础疾病,后来社区知道了,他们经常过来看望,社区的工作人员来看了以后,我们都非常放心。“
门是敲开了,但如何与张继兵顺畅沟通,成为高慧娟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难题。听不见就用写,每次走访张继兵家,高慧娟随身带着的还有一沓纸,这几十张纸上记录着每次走访沟通的点滴,纸上的无声对话从生活需求的询问,到身体状况的关切,渐渐地,信任建立了,心与心的距离也拉近了。
“社区工作人员联系残联帮我安装可视门铃,还经常来看望我,让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。” 张继兵说。
工作中,高慧娟紧扣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当她接到中央公园居民关于安装充电桩的诉求后,没有简单地记录上报,而是深入楼栋收集居民需求数量,并积极与物业、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,推动了充电桩安装快速落地。
“我是中央公园的14栋的居民,我们入住率还是很高,但是一直没有充电桩就是充电很不方便。” 居民吴巧丽说,“后来我们跟社区高主任那边协调,他们安排人过来,给我们装的那个充电桩。但充电桩遇到下雨的时候,没有棚,不方便,我们再次跟高主任那边反馈,后来也给我们安上了,现在充电停车都比较方便。”
多年来,高慧娟深耕网格,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行动温暖民心,成为儒学社区工作者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一张闪亮的“服务名片”。
高慧娟表示,文明城市是一件一件小事做出来的,她的工作就是从细节入手,关爱独居老人、调解邻里矛盾、排查居民用电用气安全、入户宣传反电诈、城市文明创建检查门店消防安全,这些看似零散的事,凑在一起就是城市的文明底色。她能做其中的一份子,感到特别自豪。
来源:安陆市融媒体中心
评论 0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