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低效存量要空间,以集约增效促发展
今年以来,安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,积极向存量要空间、以集约促发展。截至目前,累计认定低效用地24宗、面积114.26公顷,已成功盘活17宗、面积65.05公顷,盘活率达到57%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释放了宝贵空间。
多维联动,筑牢改革根基。该局积极构建府院联动、部门协同工作机制,有效破解规划衔接不畅、权属纠纷等堵点难点。依托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明确低效地块的开发用途与配套要求。通过融合国土变更调查数据,结合实地踏勘、无人机航飞等技术手段,建立低效用地台账与数据库,实现“上图入库”,为实施“一地一策”精准治理提供坚实数据支撑。
政策创新,拓宽盘活路径。出台系列政策文件,明确收储、置换等多元化盘活路径。创新实施以“亩均投资强度”和“亩均税收”为核心的产业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,并运用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市场主体参与再开发。针对开发强度不足、企业停产、税收贡献低、属淘汰类等不同情形,分类施策、精准发力,成功推动银龄服务中心、恒研新材料等多个项目落地,形成了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
示范引领,持续深化改革。 积极探索“政府收储+并宗整合+用途转换+市场化运作”等复合模式,有效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。例如,银龄服务中心项目通过整合8宗分散的工业用地并转换为商服用地,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.86亿元,新增就业岗位超100个。相关创新做法获得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9次,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路径。
持续攻坚,构建长效机制。下一步,安陆市资规局将对剩余未盘活地块实行“挂图作战”,确保全面完成盘活任务。着力构建覆盖“认定—处置—利用—监管”的全流程管理机制,加强动态监测与评估,严防产生新的“二次低效”用地。同时,积极探索“低效用地+产业基金”等新模式,谋划建设“数字产业创新园”,努力打造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示范样板。
来源:安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
